近日,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联合北京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院(抚州)发起并联合国内文化产业领域众多研究者共同编撰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即将发布,本报告由北京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院(抚州)设立的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智库研究基金资助。
《报告》分为总报告、分报告、区域篇、专题篇共四个部分。在总报告和分报告中以突出核心内容生产环节兼顾外围产业环节为原则,研究包括出版发行业、广播电视业、电影业、演艺业、文化旅游业、艺术品业、工艺美术业、节庆会展业、创意设计业、网络文化业、动漫业、游戏业、艺术培训业、体育休闲业共十四个行业。区域篇涵盖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区域、京津冀区域以及成渝经济带的文化产业发展分析,对各区域的发展规模、发展态势、发展特征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及对策建议。此外,《报告》把握2021年产业热点,围绕文化艺术与数字科技、国家软实力与跨文化传播、大城市群文化产业发展等领域展开专题篇评述。
2020年是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之年。通过归纳、总结和梳理年度中国文化产业十大关键词、十大特征和未来趋势,总结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情况和相关经验,探讨2020年文化产业的发展热点、核心特征以及2021趋势走向,为促进中国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库支持。以下为《报告》梳理的2020文化产业十大关键词、十大特征以及对2021趋势预测。
2020年文化产业十大关键词
1. 文化数字科技
2. 文化大数据
3. 乡村文化扶贫
4. 文化经济双循环
5. 盲盒经济
6. 国漫探索中国道路
7. RCEP促文化贸易
8. 文创联名
9. 破圈层作品
10. 文化遗产活化
2020年文化产业十大特征
1. 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
2. 新模式新业态涌现
3. 数字领域投融资活跃
4. 乡村消费促产业升级
5. 文旅扶贫助力攻坚
6. 高质量文化需求增长
7. 数字文化引领出海
8. 传统文化活化传播
9. IP产业链闭环运营
10. 非遗资源价值再生
2020年文化产业十大趋势
1. 产业数字化进程加速
2. “文化+科技”双轮驱动
3. 文化要素市场化配置
4. 县域美学经济兴起
5. 深化改革畅通内循环
6. 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
7. 下沉市场引领文化普惠
8. 对外文化贸易结构升级
9. 全媒体融合深化
10. 文化遗产价值创新转换
2020文化产业十大关键词
文化数字科技
文化与数字科技的深度融合形成众多新的增长极,带动各行业推进文化艺术生产消费与互联网、大数据、5G等技术的全面融合,催生出多种新兴业态。2020年上半年,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比上年同期增长18.2%,增速比一季度提高2.7个百分点;移动互联网累计流量达745亿GB,同比增长34.5%。其中,短视频领域、电商直播领域、网络游戏领域增长迅速;云音乐、云录制、云展览、云旅游等新业态蓬勃发展;传统教育领域也开始线上布局。各类文化数字科技产品与服务涌现,带动“非接触经济”文化业态繁荣。
文化大数据
《202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重点支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在文化领域,中宣部文改办下发的《关于做好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工作通知》指出,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大基础性工程,将从供给端、生产端、需求端、云端发力构建体系,明确了中国文化遗产标本库、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中华文化素材库、文化体验园、文化体验馆、国家文化专网、国家文化大数据云平台、数字化文化生产线等重点建设任务。文化数据是文化数字经济的核心,以文化大数据为基础的文化生产新体系的构建,将助力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的体系化升级,引领文化产业新增长。
乡村文化扶贫
文化扶贫在乡村脱贫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涉及到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乡村文化人才培养、乡村非遗和民间文化传承、历史文化村落保护等各方面。财政部于2019年10月提前下达2020年中央补助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预算,预算金额达122.4亿元;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向乡村延伸,扩大乡村文化惠民工程覆盖面。乡村文化产业是文化扶贫的重要领域,农业农村部启动“2020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推介活动”“中国农民丰收节”,推动乡村文化活动在全国各地的开展举行。与此同时,数字乡村建设、乡村文旅扶贫、网络扶贫也助力乡村文化扶贫,并且以网络直播、主题活动等形式扩大乡村文化氛围的影响力。
文化经济双循环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文化经济是双循环中的重要环节,文化消费正逐步成为拉动内需、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2020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要求重点推进文旅休闲消费提质升级。我国文化消费市场规模优势明显,直播用户突破5亿;10月15日,中国电影票房市场以129.5亿元超越北美,首次成为年度票房最高的电影市场。此外,千禧一代、Z世代等群体的新兴需求为文化经济双循环发展提供新的消费动力。
盲盒经济
2020年,盲盒作为一种时尚潮玩迅速走红,盲盒经济引起消费热潮。2020年12月11日,盲盒文创企业泡泡玛特上市,反映出潮玩产业极大的市场规模。同时,盲盒经济在海外也十分火热。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联合天猫淘宝海外发布的报告显示,海外盲盒线上消费呈爆发式增长,消费增速达400%以上,泡泡玛特、52TOYS、寻找独角兽等新兴潮玩手办品牌出口至新加坡、美国等120多个国家。盲盒经济迅速扩大,一方面是由于IP自身的艺术设计魅力,以及随机购买的销售模式;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新的消费审美观念,盲盒能带来陪伴感、归属感和依赖感,影响圈子社交关系也紧密联系着消费者情感。
国漫探索中国道路
国产动漫、动画持续探索中国道路,讲好中国故事。在优质作品红利、国漫出海、新技术的推动下,国漫在制作和市场端都有了新的突破。《天官赐福》《雾山五行》《姜子牙》《妙先生》等国风动漫作品获得较好的口碑。这些作品除了将新技术与中国传统视觉元素结合外,更为重要的是以中国故事为内核,寻求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现代表达,反映当下社会生活图景,做出“中国特色”元素的新尝试。此外,从生产的角度来讲,国漫探索中国道路也意味着在创作生产工业化、数字化以及动漫产业链条更加完善的探索。
RCEP促文化贸易
2020年11月15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签署,意味着全球迄今为止最大的自贸协定诞生,将促进文化贸易的全球合作。REEP协定中,签证便利化条款将拓展文旅产业发展空间,机构间多边文化旅游合作机制也将进一步释放红利。货物贸易90%的开放水平以及零关税条款将对我国文化商品出口带来便利。此外,协定中知识产权板块内容丰富,涉及著作权、商标、专利、外观设计、传统知识、民间技艺等,为对外文化贸易知识产权做出更细化的规定。在新兴贸易领域,协定降低数字贸易壁垒,注重网络信息安全,将进一步为游戏、动漫等数字文化产业拓宽市场。
文创联名
2020年文创联名持续火爆,文创联名受到越来越多行业的关注,联名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在故宫建成600年之际,故宫博物院与网易合作打造手游《绘真·妙笔千山》,与联想合作在2020年美国CES消费电子展推出系列产品,又与运动品牌安踏、东奥IP联名推出全新鞋款。此外,敦煌博物馆的系列文创也迎来联名爆发期,与卡姿兰、李宁、良品铺子、拼多多、网综《这!就是街舞》等众多品牌IP开展广泛合作。全国各类文化机构通过文创联名,借助互联网数字技术,为产业融合注入新内涵,助力文化内容和文化价值的再生产、再传播。
破圈层作品
2020年,破圈层文化作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众视野,以作品“破圈力”寻求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在固定受众群体之外,获得更多群体关注。在此背景下,小众文化、地域文化、传统文化往往以小切口、小人物、精细化内容反映历史现实,也促进主流文化与其他各类文化碰撞交流,展现出对年轻化审美需求的观照。如《中国军魂》《钢铁洪流进行曲》等红色精神题材作品在B站2020跨年晚会上演出;戏曲艺术与短视频创意结合,15秒京剧老生表演能够收获2000万次观看和80万次点赞。此类破圈层作品出现,体现了文化创作能力的提升空间,也展现出不同圈层群体之间的审美共识。
文化遗产活化
2020年,文化遗产从专注保护转向多元活化。6月,以“非遗传承 健康生活”为主题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活动在全国举行,活动聚焦传统体育、医药和餐饮等大众生活关注的非遗项目,以网络平台为主开展广泛传播。中国演出行业协会联合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抖音、快手、哔哩哔哩等网络平台共同承办主会场活动,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电商平台联合举办“非遗购物节”。此外,文化遗产在更多领域体现出其活化价值,《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关于推进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的通知》大力推进非遗工坊建设,助力实现非遗传承与非遗扶贫双赢,以非遗促进就业和增收,巩固脱贫成果。
2020文化产业十大特征
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
“十四五”规划提出,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疫情对于以线下场景为主的传统文化行业产生较大冲击,但同时也促使了行业加速数字化转型,催生出“云看展”“云旅游”等新业态,带来强劲增长动能。同时,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启动“上云用数赋智”行动,通过提供全面的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普惠性金融支持、搭建虚拟产业网络化协同平台,助力中小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
新模式新业态涌现
2020年,文化大数据、数字内容、媒体融合、智慧文旅、人工智能、数字文博等领域成为产业融合的新热点,并向文化遗产资源、场馆教育、演艺娱乐、全媒体等行业渗透,不断催生出新场景、新模式、新业态。文化产业通过改变传统产业生产方式,形成开放的、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新型文化生产体系,激发产业发展新动能。2020年7月,国家发改委等1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推动15种数字经济新业态发展,重点涵盖线上服务模式、产业数字化、个体经济、共享经济等领域,进一步为新兴文化产业的培育提供土壤。
数字领域投融资活跃
《2012年至2020年文化产业投融资报告》显示,2020年文化产业投融资市场在经历3年下行后开始回升。其中,数字文化经济投融资市场先于市场整体恢复。疫情影响下,社交隔离对于短视频、直播、游戏、动漫、网文等依托线上消费场景的行业冲击较小,并侧面引导了线上文化消费。此外,数字化战略的提出、文化产业政策红利等多重因素,均刺激了数字文化经济投融资的活跃度。5G、文旅融合、电商、社交、垂直领域、VR、IP、AI、整合营销等成为数字文化投融资市场的新热点,展现出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强大带动力和发展潜力。
乡村消费促产业升级
以乡村文旅为代表的乡村消费,促使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引导乡村产业延长价值链条,以新业态、新模式丰富产业门类,促进城乡之间生产要素流动,提高产业效率。乡村消费有助于完善产业基础设施配套,从而推动乡村整体产业升级。此外,社会各界积极探索文化扶贫、艺术扶贫与消费扶贫的结合模式,从而带动各类乡村文化营造项目在各地繁荣,以乡村历史文化资源、创意生产要素为基础,引导“一村一品”的乡村文化品牌塑造,激发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文旅扶贫助力攻坚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胜之年。文旅扶贫依托其辐射带动效应和物质精神的双扶贫良好效益,成为推动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2020年2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2020年乡村产业工作要点》,提出培育休闲旅游精品、推介休闲旅游精品景点线路。3月,国家发改委印发《消费扶贫助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2020年行动方案》,以专项行动提升贫困地区旅游服务供给质量。至2020年10月底,中央预算投资共安排“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旅游项目327个,下达资金32亿元,大力推动改善贫困地区旅游基础设施条件和公共服务水平。各单位部门从多方发力促进文旅扶贫,也从侧面反映出文旅扶贫在脱贫攻坚中的多重面向。
高质量文化需求增长
2020年疫情催化数字技术与文化传播融合,也逐渐培养了用户对高质量内容的消费习惯,各圈层的文化消费群体的品质化付费意愿日益提高,呈现出从娱乐性消费向知识性文化消费的升级转变。此外,科技单位、企业、科研团队以及泛科普自媒体等纷纷加入文化科普领域,积极引导受众认知和审美心理,创作出大量优质的文化科普音视频、图书、图文和展览展品,以满足全民在信息碎片化时代对于高质量文化内容的需求,促进全民文化科学素质的提升。
数字文化引领出海
以游戏为代表的数字文化产业出海表现突出。据中国音数协游戏工委和中国游戏产业研究院,2020年上半年,中国自主研发游戏海外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达75.89亿美元。移动应用数据分析公司Sensor Tower数据显示,30家中国手游发行商11月在全球吸金20.1亿美元,占当期全球手游总收入30.2%。数字文化产业出海的同时也推动了文化“走出去”,以手游《江南百景图》为例,优质数字文化内容及产品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和东方图景,引发广泛关注。各界纷纷从政策支持、版权服务、出海保障、战略研究、贸易渠道等领域,积极探讨数字文化企业出海路径。
传统文化活化传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传统文化资源依托数字前沿技术,可以有效促进传统文化的创新价值提炼和文化再传播。例如,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的指导下,《王者荣耀》游戏适应时代变化,推出了“荣耀中国节”系列文创活动,焕新传统节日记忆,契合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内在需求,实现更具有现代意义的传播效果和商业价值,达到传统文化活化传播的目的。
IP产业链闭环运营
IP运营企业积极探索从设计、孵化、生产、供应到零售终端的整个上下游产业链布局,形成闭环运营的IP商业生态。此外,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科技发展,社交媒体投放更加精准,提升了IP营销、IP消费、IP衍生环节再开发变现的能力。产业有望通过高效多元的IP运营和开辟新的商业模式激活传统产业,有机参与并引导我国传统产业的发展,推动实现产业共同繁荣。
非遗资源价值再生
非遗传承关键在于有效提炼其文化内核,并将其融入到日益多元、快速变化的时代社会生活中,如“非遗+旅游”“非遗+文创”“非遗+影像”就提升了文化旅游的内涵价值。此外,非遗内容还可以融入到城市文化建设当中,借助数字科技技术、新媒体传播手段以及动漫、游戏、直播等各种数字文化产业新业态,广泛且深入地连接更多人群,有效激活非遗与现代文化之间的交互,为中国非遗文化走出去提供更多的中国特色素材,促进中国文化内容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更多关注。
2021文化产业趋势预测
产业数字化进程加速
“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从国家层面进行战略部署。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重点做好优化产品供给、培育新型业态、文旅融合、构建产业生态等五个方面的工作,从产业层面提供发展指引。从市场层面来看,数字文化市场表现为供需两旺。一方面,我国互联网普及率67%,网民规模9.4亿,个性化、网络化的文化消费需求持续攀升;另一方面,新基建、产业深度融合的推进将进一步释放市场供应潜能。这些因素都将加速文化产业数字化进程,促进产业供给结构、新业态培育、消费习惯巩固、数字化治理水平等优化升级。
“文化+科技”双轮驱动
在双循环战略背景下,“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将使中国文化产业面向更加广阔的全球市场,驱动产业发展空间不断增长。基于新基建战略实施搭建底层体系架构,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将重点面向场景创新、民生应用,以VR游戏、在线逛展、沉浸展览、特效电影、智慧旅游、在线教育、直播带货等业态为代表出现在人们日常生活场景中。“文化+科技”的双轮驱动效应,将进一步体现在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产业配套、金融服务体系、现代文化治理体系以及相关制度的创新中。
文化要素市场化配置
知识产权、技术、数据和特色文化资源正在成为文化产业重要的生产要素。目前,这些要素配置还存在结构失衡、效率低下、价格扭曲等问题。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双循环战略的实施将要求加快文化生产要素市场化建设。要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激发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活力;促使文化要素在不同所有制企业间、区域间、城乡间的流通;文化经济政策的制定应着眼长期,避免形成政策依赖和过度的行政干预;注重技术、数据等要素在公共文化服务、文化数字化战略中的价值,加强相应的产权认定、资源整合、价值开发。
县域美学经济兴起
县域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领域。我国县域经济发展要求各地方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创新发展。对于工业、制造业基础薄弱,而农业优势明显的县域,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率先推动县域美学,通过山水美学、党建美学、乡村美学等8类13个美学项目集群引领县域美学经济发展,各地也纷纷在县域文化产业助推高质量发展方面做出积极探索。此外,美学经济对生态环境要求极高,县域美学经济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中,将获得更广阔的发展基础,进一步与现代农业、智慧乡村、乡村旅游、大康养等领域融合发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理念。
深化改革畅通内循环
畅通内循环要求深化推进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十四五”规划提出要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着重于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文化产业深化改革需要健全文化市场体系,破除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壁垒、商品服务流通的障碍,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国内开放统一大市场和经济良性循环;以科技作为关键力量,强化文化金融创新、完善金融供给,为产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通过产权分离、社会购买等方式,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推进文化领域产权制度、管理体制等更深层次的改革。
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
疫情期间,各地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场馆积极顺应5G、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进步趋势,紧跟公众实际文化需求的发展变化,工作重心迅速转移至线上。“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一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加快数字化建设,加大线上数字文化资源开放,不断整合资源、创新提升服务质量,丰富文化产品与服务供给,优化公共文化服务的安全性、便捷性和针对性,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提质增效。
下沉市场引领文化普惠
国内下沉市场的移动互联网用户基础庞大,正在成为乡村新兴文化消费市场的生力军。下沉市场的数字文化消费表现出较高活力,能够在面向市场需求整合科技与优质乡村文化资源的同时,引领地方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多元化提升乡村文化的传播和传承效益,推动乡村文化普惠“最后一公里”建设,并进一步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巩固文化扶贫成果。
对外文化贸易结构升级
全球服务贸易结构将持续优化,特别是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与文化、休闲娱乐、教育等行业深化融合,对于服务贸易的驱动作用日益明显。2020年8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商务部印发《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总体方案》,在北京等28个省、市(区域)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将大力推进数字服务、版权服务、在线教育等新兴业态、模式的发展,为对外文化贸易提供发展导向,助力持续推进产业结构、区域发展结构优化升级。
全媒体融合深化
“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建好县级融媒体中心。我国媒体融合成果显著,融合进程不断加快,下一步需要进一步深化融合,提升融合质量。要加快创新改革发展,加快与新兴技术渗透融合,坚持创新紧跟科技发展的关键思路,加速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与文化产业融合,实现由媒体内部融合向跨界跨业渗透融合,拓展整合各领域资源,以及促进整体媒体服务功能体系的提质升级。
文化遗产价值创新转换
文化遗产承载着我国传统文化的基因,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是国家软实力提升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这要求我们把握传统文化珍贵的独特性,深入提炼传统文化的核心与新时代文化的交叉点,通过创新生产方式为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以文化区域空间为载体进行整体性保护,运用全媒体创新传播方式,实现传统文化从保护到活化,促进文化遗产价值的创新转换,延续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根脉。
Email: tygjhz@126.com
Address: 6 Luoyuan Street, Lixia District, Jinan, Shandong Province
phones: 0531-82966688
Qilu Tiany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 Exhibition (Shandong) Co., Ltd.
鲁ICP备45183367号